|咨询电话
夏日高温来袭,“中暑”成了高频词。很多人觉得中暑只是小毛病,忍忍就过,却不知它可能从轻微不适演变成危及生命的急症。了解中暑的来龙去脉,才能在高温天护好自己和家人。
什么是中暑?
中暑是人体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下,因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系列急性疾病。简单说,就是身体产生的热量超过散发的热量,导致体内“积热”过多,进而引发各种不适。
中暑有哪些类型?
根据症状轻重,中暑可分为三类,从轻到重逐步发展:
- 先兆中暑:这是身体的“早期预警”,表现为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体温正常或略高(一般低于38℃)。此时及时降温、补水,症状能快速缓解。
- 轻症中暑:先兆中暑未及时处理,就可能发展为轻症。除了先兆症状加重,还会出现体温升至38℃以上,伴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,或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等情况。
- 重症中暑:这是最危险的阶段,包括热射病、热痉挛和热衰竭,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(前文已详细介绍)。热痉挛表现为肌肉突然痉挛、疼痛(比如小腿抽筋);热衰竭则以头晕、心慌、血压下降、晕厥为主要症状。
哪些人容易中暑?
- 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:体温调节能力较弱,对高温耐受差。
- 慢性病患者:如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身体调节功能受影响。
- 户外工作者、运动员: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,产热多、散热难。
- 肥胖者、穿紧身不透气衣物者:身体散热效率低,易积热。
中暑了该怎么办?
一旦出现中暑症状,及时处理是关键:
1. 快速转移:立即将患者移到阴凉、通风的地方,解开紧身衣物,让身体散热。
2. 物理降温:用湿毛巾擦拭额头、颈部、腋下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,或用风扇吹风加速散热(注意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冷风直吹)。
3. 补充水分:若患者意识清醒,可让其喝些淡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,每次少量,避免一次性猛灌。
4. 对症处理:若出现肌肉痉挛,可轻轻按摩痉挛部位;若症状无缓解或加重(如体温超38.5℃、意识模糊),立即送医。
如何预防中暑?
- 避开高温时段: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外出,尤其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。
- 科学补水:高温天每天喝1.5-2升水,出汗多的话加少量盐(比如淡盐水),别用冰水、含糖饮料代替。
- 调整饮食: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绿豆汤、西瓜、黄瓜等,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
- 注意休息: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,高温天体力活动要量力而行,定时休息“降温”。
中暑不是小事,它是身体在高温下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只要做好预防、及时应对,就能让夏日里的“热麻烦”远离自己。高温天气里,既要做好防暑降温,也要多关注身边人的状态,共同应对“烤”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