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
027-85516152 (工作日日间)
15327190618 (夜间节假日)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普知识

脑卒中、脑梗死、脑出血:到底是不是一回事?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来源:原创文章 作者:郑顺
字号:

在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科普中,脑卒中、脑梗死、脑出血是高频出现的名词,很多人会将三者混淆,但从医学定义来看,它们并非同一概念——脑卒中是总称,脑梗死和脑出血是其两大核心类型,就像“水果”与“苹果”“橙子”的包含关系,本质和诊疗逻辑差异显著。

脑卒中俗称“脑中风”,“卒”即突然发作之意,是西医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,中医称之为“中风”,二者完全等同。这类疾病的核心是脑部血管突然出现功能异常,导致脑组织受损,进而引发肢体瘫痪、言语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,严重时可直接危及生命,是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且致残率极高,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。从医学分类来看,脑卒中主要包含两大类: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,其中脑梗死属于前者,脑出血属于后者。

脑梗死又称“缺血性脑卒中”,是脑卒中中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%。其核心病理是血管堵塞:由于大动脉粥样硬化、心源性栓塞、小动脉闭塞等原因,脑部血管被血栓或斑块阻塞,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,进而引发缺血、缺氧性坏死。脑梗死的发病多为渐进式,症状可能在数小时内逐渐加重,轻者可能无明显不适,或仅出现短暂肢体麻木、眩晕,重者会出现偏瘫、失语、昏迷甚至死亡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吸烟、高龄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,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

脑出血又称“出血性脑卒中”,俗称“脑溢血”,指非创伤性的脑实质内血管破裂,血液异常聚集在脑组织内引发的病变,约占脑卒中的13%。其核心病理是血管破裂: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,长期高压会导致脑内细小血管变性、坏死,甚至形成微动脉瘤,当血压骤然升高时,血管就可能破裂出血。脑出血的发病多为爆发式,几分钟内症状就可能快速恶化,典型表现为剧烈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(如昏睡、昏迷),同时可能伴随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。虽然其发病率低于脑梗死,但致死率更高,脑水肿、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主要致死原因。

三者最关键的区别还体现在诊疗逻辑上:脑梗死是“缺血”,治疗核心是尽快恢复脑部供血,常用溶栓、抗凝、取栓等手段;脑出血是“出血”,治疗核心是止血、降低颅内压,必要时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,二者用药和处理方式完全相反。因此,脑卒中急诊时,医生会优先安排头颅CT检查,核心目的就是快速区分是出血还是缺血,避免误治。

需要警惕的是,无论哪种类型,发病时的核心预警信号高度相似,可总结为:口角歪斜、肢体无力(尤其单侧)、口齿不清、失去平衡、视物困难、突发剧烈头痛等。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需立即拨打120急救,延误治疗会显著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。

预防是降低这类疾病风险的关键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患者需规律服药控制病情,戒烟限酒、控制体重,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和长期久坐,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体检,可有效减少发病概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