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咨询电话
静脉血栓防治科普:别让“沉默的杀手”找上门
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栓,堵塞血管后可能引发肢体肿胀、疼痛,严重时血栓脱落还会导致肺栓塞,危及生命,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。掌握科学的防治知识,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
一、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
• 长期不动:久坐(如办公室职员、长途司机)、久卧(如术后卧床、重病休养)会导致静脉血流减慢,是最常见的诱因。
• 手术与创伤:骨科手术、腹部手术等大型手术,以及骨折、严重创伤,会损伤血管内皮,激活凝血系统。
• 基础疾病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、房颤、恶性肿瘤等,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。
• 其他因素:吸烟、酗酒、长期服用避孕药、高龄(60岁以上)等,也会提升发病概率。
二、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
• 肢体(尤其下肢)突然出现肿胀、疼痛、皮肤温度升高,按压时疼痛加剧。
• 严重时可能出现皮肤发红、发紫,甚至影响肢体活动。
• 若出现胸闷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咯血,需警惕肺栓塞,立即就医。
三、静脉血栓的科学预防
1. 主动运动,促进血流
• 久坐族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,做踮脚、勾脚、屈膝等动作,加速下肢静脉回流。
• 长途出行时,每隔1-2小时在座位上活动双腿,或下车散步。
• 术后或久卧者,在医生指导下尽早翻身、活动肢体,必要时进行被动按摩。
2. 调整生活方式,减少诱因
• 戒烟限酒,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增加血管压力。
• 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需规律服药,控制好血压、血糖。
• 避免长期穿紧身衣物,尤其是压迫腿部的袜子或裤子,影响血液循环。
3. 医学预防措施
• 高风险人群(如大型手术患者、血栓病史者)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。
• 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,可佩戴医用弹力袜,通过梯度压力促进静脉血流,降低血栓风险。
四、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
• 一旦出现疑似症状,需立即就医,通过血管超声、CT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。
• 急性期治疗以抗凝、溶栓为主,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、华法林等(需严格遵医嘱服用,避免出血风险)。
• 若血栓严重堵塞血管,可能需要手术取栓或介入治疗,快速恢复血流。
• 治疗后需长期随访,遵医嘱调整用药,避免血栓复发。
静脉血栓的防治核心是“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治疗”。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,关注身体异常信号,高危人群做好针对性防护,就能有效远离这一“沉默的杀手”。